中國建筑業協會建筑供應鏈與勞務管理分會
建筑產業工人是建筑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多年來,五千多萬建筑工人為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產業工人隊伍的建設。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這表明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就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去年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指示時強調:“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2020年1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2部委印發了《關于加快培育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隊伍的指導意見》(建市〔2020〕105號,以下簡稱105號文件)。加強和規范建筑勞務管理、加快培育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隊伍,已成為行業上下的共識,成為當前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一項基礎而又十分艱巨的任務。
一、全國建筑勞務市場的基本情況
2021年,我國建筑業總產值29.3萬億元,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繼續保持了穩定的增長態勢。這一成績的取得是與廣大建筑產業工人以及建筑勞務企業的辛勤付出是分不開的。
據國家統計局2021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251億,其中從事建筑業的農民工比重為19%,達到5557萬人。據中國建筑業協會建筑供應鏈與勞務管理分會(以下簡稱我會)為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市場監管司提交的2022年二季度全國建筑工人大數據報告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進入全國建筑工人平臺的在冊工人數達到4965萬人,進入施工現場的建筑工人2109萬人;涉及40余個工種,主要集中在木工、砌筑工及鋼筋工等;建筑工人年齡結構中位數為47歲,以男性為主體力量,占比高達84.03%,而女性從業人員占比僅為15.97%;從建筑工人學歷結構看,已記錄文化程度信息的建筑工人中未上學的占51.83%,小學文化程度的建筑工人占比18.03%,初中文化程度的建筑工人占比18.9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建筑工人占比10.64%;從建筑工人籍貫分布看,主要來自于四川、河南、安徽、貴州、湖南、湖北等11個省(區),這些省(區)不僅是人口大省,同時也是建筑工人的輸出大省,占全國建筑工人總人數的82.47%;從建筑工人從業地點分布看,建筑工人用工量排名前五位的省份分別是浙江省、廣東省、江蘇省、四川省、山東省,占全國用工量的48.31%;從建筑工人輸出輸入地區分布看,輸出地以中西部地區為主,占比為86.46%,輸入地以東部地區為主,占比位73.86%。
二、建筑勞務市場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以及各省市陸續出臺的相關政策要求下,隨著市場形勢的發展,建筑勞務市場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其發展趨勢用五個關鍵詞來概括:職業化、專業化、規范化、數字化和品牌化,也可以總結為"五化":即建筑工人職業化、企業發展專業化、用工管理規范化、管理服務數字化、發展目標品牌化。
(一) 建筑工人職業化
建筑工人職業化既是近年來主管部門相關政策的基本要求,又是建筑勞務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
當前建筑勞務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如農民工流動性大、老齡化嚴重、技能素質低、勞務糾紛頻繁,權益難以保障等問題,主要就是因為建筑工人職業化水平低,目前的建筑工人還算不上是一個真正的職業,從本質上說建筑工人還是一個農民工。那么什么是建筑工人的職業化,職業化主要表現三個方面:一是工作的穩定性,要長期從事建筑工人這項工作;二是就業的組織性,工人必須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成為企業的員工;三是行為規范性,也就是職業化素質,建筑工人要熟練掌握相應的技能操作水平。
首先從政策看,近年來住建部等部門頒發的有關文件中都對建筑工人的職業化提出了明確要求。2019年《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辦法(試行》第八條提出“建筑企業應與招用的建筑工人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對其進行基本安全培訓,并在相關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平臺上登記,方可允許其進入施工現場從事與建筑作業相關的活動。”今年8月2日,部里根據市場的實際需要,對這一政策作了調整,不再強制建筑工人簽訂勞動合同。住建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修改《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將第八條修改為“建筑企業應與招用的建筑工人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對不符合建立勞動合同情形的,應依法訂立用工書面協議”。
105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快自有建筑工人隊伍建設、完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規范建筑行業勞動用工制度、完善社會保險繳費機制”等都是對建筑工人職業化的要求。目前各省出臺的加快培育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的實施意見也都對建筑工人的職業化提出了具體的規定。特別是7月26日,重慶市住建委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印發《重慶市培育新時代建筑企業自有工人隊伍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總承包企業、專業承包企業要大力培養自有的建筑產業工人。《方案》提出:重慶市的試點項目自2022年12月1日起,全面實施建筑勞務用工制度改革,取消勞務分包,總承包、專業承包企業必須采用自有工人施工,或者分包給自有專業作業企業(全資、控股或參股的專業作業企業)施工。試點時間從2022年10月至2025年12月。到2025年底,重慶力爭實現建筑企業自有工人占比達40%以上。重慶的政策力度很大,也在全國引起轟動,當然這個政策的效果還有待于觀察。
從建筑市場的發展形勢分析,近年來隨著裝配式建造、智能建造、綠色建造的大力發展,對建筑工人的職業化水平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建筑工人老齡化現象突出,據二季度全國建筑工人大數據報告顯示,目前,建筑工人年齡結構中位數達到47歲,遠高于全國農民工的平均年齡41.7歲,其中50歲以上的建筑工人占比超過40%,按二季度4965萬人計算,50歲以上的建筑工人達到兩千萬,這些人未來十年都要退出建筑工地,而現在年輕人多數不愿意干這行。預計十年后建筑工人數量將減少一千萬以上,將來建筑工人的短缺將成為常態,工人的價格將越來越高,搶人現象也將越來越嚴重,這些都為建筑工人職業化提供了必要條件。
為助力建筑工人職業化建設,我會2019年完成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課題《建筑工人權益保障機制研究》。去年以來,我會在建設主管部門的指導下,牽頭全國各省市建筑業協會,建立了建筑工人職業技能等級認定體系。目前,中國建筑業職業技能提升平臺已正式上線,已經具備開展大規模建筑產業工人培訓的條件,將為提升建筑工人的職業技能水平發揮作用。
建筑工人職業化建設不會一蹴而就,要經歷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建筑企業、勞務企業都要順應市場及政策的變化及時調整用工的思路,以適應建筑工人職業化的要求。
(二) 企業發展專業化
未來勞務企業如何發展,我認為專業化將是主要的發展方向。建筑勞務企業基本上是中小企業,專業化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建筑勞務企業的專業化寫入了105號文件。文件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專業作業企業。
但是勞務企業的專業化并不是僅僅是成為專業作業企業,專業化主要的是指企業在技術、產品、服務、市場等環節的獨特性、差異性和市場的認同性。勞務企業既可以成為專業作業企業,也可以發展成為專業承包企業以及專業化的總承包企業。
2022年2月,住建部新版《建筑業企業資質標準(征求意見稿)》正式發布,已經明確取消施工勞務資質,設立專業作業資質,專業作業資質不分類別和等級。預計新的資質標準年內出臺。
取消勞務資質不是取消勞務企業,相關文件中并沒有取消勞務企業的提法。筆者認為,現在的勞務分包模式基本不會改變,這是由建筑市場的需要決定的,勞務企業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是勞務分包的市場主體。取消勞務資質后,由于降低了勞務準入的門檻,現有的勞務班組可以直接注冊專業作業企業,到當地建設部門備案就可以取得專業作業資質。同時,由于專業作業資質不分類別和等級,現有的勞務企業也可以到當地建設主管部門備案后取得專業作業資質,不需要更改企業的名稱重新注冊為專業作業企業。
按照住建部及各省市的相關政策,現有的勞務企業也可以進行轉型。轉型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轉型為總承包和專業承包。相關政策規定,支持有一定規模和管理能力的勞務企業通過整合、重組等方式向總承包和專業承包企業轉型發展。二是轉型為專業作業企業。引導小型勞務企業轉型為專業作業企業,做專做精專項業務,成為建筑用工主力軍。最近重慶市出臺的文件規定,鼓勵和引導現有勞務企業或有一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班組長,成立以砌筑、鋼筋、混凝土、木工、構建裝配、特種作業等工種為主的專業作業企業。鼓勵支持現有勞務企業加強與總承包、專業承包企業的合作,通過劃、轉、并、購等多種方式轉型為總承包、專業承包企業控股或獨資的自有專業作業子公司。
結合我國建筑勞務的政策趨向,并借鑒國外建筑業的發展經驗,勞務企業的專業化發展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日本建筑業有350萬從業人員,各類建筑企業約50萬家,其中絕大多數是專業化公司。而我國建筑業有五千多萬從業人員,從業人員是日本的15倍之多。取消勞務資質后,我國的建筑勞務及專業作業企業數量將會大量增加,發展到幾十萬家甚至上百萬家。
(三)用工管理規范化
圍繞新時代產業工人培育與建筑勞務管理,近年來國務院、建設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以及各省市建設主管部門密集出臺了一系列規范勞務用工管理的文件。2019年12月《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以國務院令第724號公布,于2020年5月1日起施行,成為我國第一部保障農民工工資權益的專門性法規,為實現根治欠薪目標提供了堅實的制度支撐和法律保障。之后,《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辦法(試行)》、《關于加快培育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隊伍的指導意見》等重要文件相繼出臺。2021年年5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施工現場技能工人配備標準制定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35年,力爭實現在建項目施工現場中級工占技能工人比例達到30%、高級工及以上等級技能工人占技能工人比例達到10%,建立施工現場所有工種技能工人配備體系。目前,各省市都陸續出臺了建筑產業工人隊伍培育試點方案及施工現場技能工人配備標準,建筑勞務用工管理的規范化建設逐步深入。
為貫徹落實相關政策文件要求,我會多年來積極配合建設主管部門,搭建全國建筑工人管理服務信息平臺、推進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開展建筑產業工人培育試點以及推動各地建筑勞務產業園的建設等。特別是我會大力推動的建筑勞務產業園建設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和建設主管部門的肯定,建筑勞務產業園作為培育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的重要載體寫入了105號文件,目前全國各地建筑勞務產業園的建設已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為推進建筑勞務用工管理的規范化,2020年,我會制定發布了中國建筑業協會團體標準《建筑勞務管理標準》,該標準主要內容涵蓋了勞務用工的實名制管理、合同管理、培訓管理、勞務分包管理、勞務施工過程管理、勞務糾紛管理、勞務資料管理、勞務管理績效評價等,適用于在國內從事建筑施工的建筑承包企業、專業作業企業、勞務分包企業、建筑工人。
今年以來,我會完成了《建筑勞務班組長職業能力標準》的編制,目前已通過專家驗收,不久將要發布。同時,即將完成以及在編的標準有《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工人職業技能標準》、《建筑工人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評價規范》、《勞務員職業能力標準》以及《建筑工人施工現場生活環境、作業環境及勞動保護基本配置標準》。為指導與推動各地建筑勞務產業園的建設,還將編制《建筑勞務產業園建設及評價標準》。
(四) 管理服務數字化
數字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建筑勞務市場也不例外。規范化是夯實建筑勞務管理的基礎,數字化則是實現勞務管理優化升級的重要手段。2018年11月,我會配合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市場監管司開發的全國建筑工人管理服務信息平臺啟用,在建筑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過程中,建筑工人通過實名制,率先實現了數字化管理。到目前為止實名制已經實現了全國在建項目的全覆蓋,截至8月中旬,平臺在冊的建筑工人已經超過五千萬,在規范建筑市場秩序、加強工人管理、維護建筑工人和建筑企業的合法權益以及在防疫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數字化在對建筑工人的服務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只有基于數字化管理服務平臺,實現各部門、各平臺之間數據共享,實施信息化動態監管,才能有效解決施工現場存在的管理問題以及工人面臨的安全隱患,因此,建筑勞務數字化系統的建設發展空間巨大。目前,各地建筑勞務管理服務的“數字化”步伐不斷加快,各省市都在建設數字化的建筑勞務管理平臺。同時,一些市場化的招工用工平臺也不斷涌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建筑勞務數字化平臺至少上百家,如中建的云筑網、深圳的建筑港、成都的魚泡網等等,有些平臺每天能完成招工人數超萬人,在促進建筑工人就近就業、服務企業和工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發展目標品牌化
如果說,專業化是勞務企業的主要發展方向,那么品牌化則是推動建筑勞務健康長遠發展的目標,是建筑勞務企業競爭力的體現。去年以來,勞務品牌建設被提上日程。2021年9月,人社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20部門印發《關于勞務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強勞務品牌發現培育,制定勞務品牌規劃和建設方案,對勞務品牌建設提出了系統性指導意見。文件強調行業協會商會要在勞務品牌標準制定、開展評價、建立信用承諾制度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提出要“健全勞務品牌質量標準體系和誠信評價體系,鼓勵社會團體制定勞務品牌質量和評價標準,開展勞務品牌誠信評價,支持行業協會、商會建立行業內勞務品牌信用承諾制度”,從政策層面為勞務品牌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建筑領域,勞務品牌并不陌生,以前孝感的抹灰、長垣的防腐、項城的防水等都是業內的知名勞務品牌。去年,我會配合住建部試點的建筑工人培育示范基地所在縣——敘永縣,其精心打造的“川筑勞務”品牌被評選為全國典型勞務品牌和四川省首批“川字號”勞務品牌,在促進當地轉移就業、增加務工人員收入、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當前,建筑勞務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如何建立各自的勞務品牌,推動更高質量就業,是當務之急。建筑業培育和發展勞務品牌,將有效推動特色鮮明、行業領先、技能突出的領軍勞務品牌持續涌現,有利于優化建筑業勞動力結構,助力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隊伍的培育工作,這對加快建筑用工制度改革,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按照這一意見的要求,我會著手開展相關工作,明年我會將啟動建筑勞務品牌及品牌企業的創建與評價工作。力爭通過多年的努力,為行業打造一大批優秀的建筑勞務品牌隊伍,為形成一支秉承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建筑工人大軍貢獻一份行業協會應盡的社會責任和力量!
(邢作國)